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是如此丰富,如此深刻;中国古人对音乐的认识、理解、运用,许多方面是今人不可比拟的。本书只结合《乐记》与《声无哀乐论》述及中国古代儒家乐理的大致。
《乐记》是西汉戴圣编《礼记》中的第十九篇,其原作者说法不一,一说是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一说是汉武帝时杂家公孙尼子。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所作。
《乐记》诞生之前,儒家对“乐”就极其重视。《庄子·天运》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人或认为《乐》本有经,因秦焚书而亡佚;或认为《乐》本无经,如清人邵懿辰在《礼经通论》中说:“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乐经”是否存在,现在不得而知,但孔子治“乐”那是真的。《论语·子罕篇第九》记载,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正乐,立儒家乐理之宗。孔子的乐理主要有如下两点:
一是指向乐的内容与形式——“无邪”,即纯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篇第二》)“《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篇第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第三》)“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论语》中这几句是孔子乐理的核心,或者说是他正乐的总纲。孔子正是根据这样的标准,遴选出了三百零五篇诗定为《诗》。
何谓“无邪”?何谓“淫”?何谓“尽善尽美”?何谓“乱雅乐”?
这里最关键的词是“淫”,理解了“淫”,其他就不难理解了。“淫”即过量,过度,无节制,放纵。“郑声”“淫”在何处?据《乐记·魏文侯篇》子夏说:“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表演进退不整,音调邪乱放纵,使人沉溺而不能自止,还喜欢让侏儒做倡优,表演的人像猕猴杂处一样混乱,男女不分,父子不分。这样的乐,表演的内容失礼,形式失范,音调失和,道具(用侏儒)失仁,作用失信(使人沉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狂野而充分表达个性,以求得情感与感官的极度快适。很显然,这样的乐不符合儒家“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篇第六》)的审美理想,不符合儒家“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篇第一》)的伦理理想,不符合儒家“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的人格理想。所以,这样的乐被孔子认为“淫”就很自然。但这样的乐因为有表现力,有感染力,能使人沉醉而不能自醒、自警,以至于最终不能自拔,自然就会对以“和正以广” (《乐记·魏文侯篇》)为主要特征的“雅乐”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朱熹在为《论语》中“恶郑声之乱雅乐”这句话作注时说:“雅音淡,郑声淫,郑与雅并奏,决然是压过雅,故曰乱雅乐。”(《四书集注》)《乐记·魏文侯篇》中魏文侯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恭敬地听古乐,就唯恐自己打瞌睡;听郑、卫等国的音乐,却一点也不感到疲倦。这正是“郑声之乱雅乐”的“铁证”。
与“郑声”相反,经过孔子筛选而留下的三百零五篇诗,自然就“无邪”而“不淫”了;像《关雎》这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表达欢乐又不沉迷于欢乐,既表达忧伤又不被忧伤所困)的篇章,自然就被孔子视为典范之作了;像《韶》这样的古乐,“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庙堂用的瑟,用朱红色的丝弦,下面有两个通气孔,演奏时发出舒缓的音调,诵诗时一人领唱数人应和),“简易”和“平淡”中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意蕴——内容护礼,形式用朴,音调守静,道具(朱弦而疏越之瑟)辅仁,作用育信——有助于“中庸”“至德”之审美理想的实现,有助于“和为贵”之社会伦理的培育,有助于“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之伦理人格的成长,自然就被孔子赞颂为“尽善尽美”了。
孔子乐理的另一点指向乐的功用——使人最终成长为人。《论语·泰伯篇第八》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对人的成长极其重视。《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话都是谈怎样修身养性成人的,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句,则可看作这些话的总纲。孔子希望一个人的成长从读“诗”开始,从“诗”中感兴,从“诗”中感悟,从“诗”中获得人成长的种种养料,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然后,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将从“诗”中获得的“感兴”“感悟”纳入“礼”的正途,使人既有人的性情,又不至于陷入“个人主义”;同时,用“乐”来感化,使人最终从心底皈依于儒家的社会理想,具有“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伦理人格美。很显然,孔子的这种育人理想中,“乐”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没有“乐”的教育,是不能真正使人“成”人的教育。如果说“诗”教是激发感性的教育,“礼”教是引导理性的教育,那么“乐”教就是诱导自觉的教育。没有感性,人不具性情;没有理性,人不明事理;没有自觉,人不得自由。“诗”教与“礼”教的结合,使人发乎情止乎礼仪;“乐”教则使人将“礼”的外在束缚转化为内在自律,最终实现个人性情与社会伦理的协调一致,进入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人生境界——自由。
孔子的乐理,只是零散地记录在《论语》中。现存较早的较为系统地论述“乐”的文字是荀子的《乐论》。《乐论》针对墨子的 《非乐》 而发,阐述了乐的作用与特征。荀子的《乐论》 在阐述“乐”的作用时基本沿着孔子的乐理思想展开,但是更加强调“乐”的社会伦理意义。他说:“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在荀子这里,尽管也承认“乐”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但“乐”成了“中和”的总纲,与“礼”一起成了“管乎人心”的重要手段,成了君王使“天下之大齐”的重要工具。至此,“乐”更多地被儒家引向了治理天下的政治工具这一方面。
儒家最系统地阐述乐理的文字是荀子之后的《乐记》。《乐记》原有二十三篇和二十四篇两种传本,其中十一篇先后收入《礼记》(列第十九篇)和《史记·乐书》,保存至今。《乐记》十一篇,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包括抄录荀子的《乐论》700多字),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下列重要观点:
心物感应——音乐是人心感物而生。所以《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天地之和——音乐是人心感应到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而创制的。所以《乐论篇》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大乐必易——完美的乐一定平易。所以《乐论篇》说:“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以治心——乐可修炼品性。所以《乐化篇》说:“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体察乐来修炼品性,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的心就会随之产生。产生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的心就会快乐,快乐就会身心安宁,身心安宁就会长寿,长寿就会进入广阔无边的天的境界,进入广阔无边的天的境界就会进入无所不通的神的境界。如果能进入广阔无边的天的境界,虽不说话却能获得人们的信任;如果进入无所不通的神的境界,虽不愠怒却有威严。
乐善民心——乐可使民心向善。所以《乐象篇》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乐通伦理——乐表现社会伦理。所以《乐言篇》说:“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
移风易俗——乐可以改变社会风气。所以《乐象篇》说:“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
这些观点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中和”、“成德”等重要思想,对后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乐记》的贡献还有许多,如确定了“乐”的概念(《乐本篇》说“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清理了“音”与“心”、“物”的关系(《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揭示了“声歌各有宜”的真理(《师乙篇》说“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当然,《乐记》也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批判分析的。
首先,《乐记》顺着荀子《乐论》的方向,将“乐”更加明确而全面地改造成了儒家治理天下的政治工具,几乎将“乐”变成了政治的附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乐本篇》)“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本篇》)“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乐化篇》)“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化篇》)像这一类的言论在《乐记》中比比皆是。其实,荀子的《乐论》将“乐”的功用定为“管乎人心”,使“天下之大齐”,就离孔子将“乐”的功用(“成于乐”)归为实现个人性情与社会伦理的协调一致,进入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的最高人生境界已有相当的距离了。而《乐记》又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大大向前迈了一步,所以《乐记》整体上关涉“乐”的本质特征的论述远少于关涉“乐”的社会伦理意义的论述,或者说是关涉“乐”的独特审美特征的论述远少于关涉“乐”具有的社会政治意义的论述。
其次,《乐记》重德轻艺、以“善”(内容)制“美”(形式)的倾向非常明显。孔子对郑卫之音的否定本身就有重“善”轻“美”的倾向。《乐记》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倾向,所以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情篇》)。所以,《乐记》绝大多数篇幅都在谈“乐”之“善”,或者说在谈怎样的“乐”是“善”的,却很少谈及“乐”之“美”。
再次,《乐记》有将“乐”神圣化、神异化、神秘化的倾向。“唯君子为能知乐。”(《乐本篇》)“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乐论篇》)“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乐论篇》)“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乐礼篇》)“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乐情篇》)《乐记》中类似的说法还有不少。其实,孔子的乐理是很现实、很人性的,一点也不玄乎的;荀子的乐理也是在天地之间,尽管更多地关涉“乐”的社会政治意义,但还是人性的。而《乐记》的人性越来越少,神性越来越浓。
当历史行进到魏晋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对儒家的乐理表达了他的不满,写出了那篇照耀千古的《声无哀乐论》,对儒家乐理的主要观点进行驳难,阐述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观。
嵇康是魏晋名士,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交游,世称“竹林七贤”。受老庄影响极深,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主要内容为“三纲”、“五常”),思想独立,有着人性的高度觉醒,又生性桀骜,有着“一世不可余,余亦不可一世”的反抗精神。《世说新语·雅量篇》说他“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所以四十岁时为司马昭所杀。《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体现他反抗精神的名篇;《声无哀乐论》也可以看作他“越名教”的表现,看作他“任自然”的探求,看作他人性觉醒后对音乐独立性的追求,更可以看作他思想独立的旗帜。
《声无哀乐论》以主客驳难的方式展开,主要阐述“声无哀乐”的观点。
儒家认为音乐源于人心,作用于人心,所以说“‘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嵇康不满于儒家将音乐政治化、神秘化甚至神异化,于是从他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出发,提出了与儒家针锋相对的观点——“声无哀乐”。
嵇康认为,音乐是“天地合德”的自然存在,犹如气味自然存在一样,不会因为人心中的哀乐而发生变化;音乐可以调节人内心的哀乐,但本身不具有哀乐的特征,就像玉帛可以用于礼教,但本身不是礼教一样;同一种音乐在不同的人心中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同一种情感可以用不同的音乐来表达,可见音乐无常,所以没有不变的哀乐。
为什么音乐又是“感人之最深者”?因为人的内心先有哀乐积蓄,而人又有表达哀乐的欲求,所以遇到某种与心内哀乐相契的音乐的拨动,哀乐之情就会自然地流露。
是什么样的音乐与人的内心相契呢?嵇康认为是“和”的音乐:“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其所觉悟,唯哀而已。”
也正因为“和”,所以音乐使人“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
那么嵇康的音乐观是否有理?他能否推翻儒家的音乐观?嵇康的音乐理论对人们认识音乐又有怎样的价值?本书节选了《声无哀乐论》中主客驳难的前几个回合,结合这些问题逐一做了分析,敬请读者关注。这里就不赘述了。
由于我们的浅陋,本书的错谬一定不少,敬请方家指教。
黄荣华
2012年2月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是如此丰富,如此深刻;中国古人对音乐的认识、理解、运用,许多方面是今人不可比拟的。本书只结合《乐记》与《声无哀乐论》述及中国古代儒家乐理的大致。
《乐记》是西汉戴圣编《礼记》中的第十九篇,其原作者说法不一,一说是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一说是汉武帝时杂家公孙尼子。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所作。
《乐记》诞生之前,儒家对“乐”就极其重视。《庄子·天运》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人或认为《乐》本有经,因秦焚书而亡佚;或认为《乐》本无经,如清人邵懿辰在《礼经通论》中说:“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乐经”是否存在,现在不得而知,但孔子治“乐”那是真的。《论语·子罕篇第九》记载,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正乐,立儒家乐理之宗。孔子的乐理主要有如下两点:
一是指向乐的内容与形式——“无邪”,即纯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篇第二》)“《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篇第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第三》)“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论语》中这几句是孔子乐理的核心,或者说是他正乐的总纲。孔子正是根据这样的标准,遴选出了三百零五篇诗定为《诗》。
何谓“无邪”?何谓“淫”?何谓“尽善尽美”?何谓“乱雅乐”?
这里最关键的词是“淫”,理解了“淫”,其他就不难理解了。“淫”即过量,过度,无节制,放纵。“郑声”“淫”在何处?据《乐记·魏文侯篇》子夏说:“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表演进退不整,音调邪乱放纵,使人沉溺而不能自止,还喜欢让侏儒做倡优,表演的人像猕猴杂处一样混乱,男女不分,父子不分。这样的乐,表演的内容失礼,形式失范,音调失和,道具(用侏儒)失仁,作用失信(使人沉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狂野而充分表达个性,以求得情感与感官的极度快适。很显然,这样的乐不符合儒家“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篇第六》)的审美理想,不符合儒家“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篇第一》)的伦理理想,不符合儒家“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的人格理想。所以,这样的乐被孔子认为“淫”就很自然。但这样的乐因为有表现力,有感染力,能使人沉醉而不能自醒、自警,以至于最终不能自拔,自然就会对以“和正以广” (《乐记·魏文侯篇》)为主要特征的“雅乐”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朱熹在为《论语》中“恶郑声之乱雅乐”这句话作注时说:“雅音淡,郑声淫,郑与雅并奏,决然是压过雅,故曰乱雅乐。”(《四书集注》)《乐记·魏文侯篇》中魏文侯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恭敬地听古乐,就唯恐自己打瞌睡;听郑、卫等国的音乐,却一点也不感到疲倦。这正是“郑声之乱雅乐”的“铁证”。
与“郑声”相反,经过孔子筛选而留下的三百零五篇诗,自然就“无邪”而“不淫”了;像《关雎》这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表达欢乐又不沉迷于欢乐,既表达忧伤又不被忧伤所困)的篇章,自然就被孔子视为典范之作了;像《韶》这样的古乐,“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庙堂用的瑟,用朱红色的丝弦,下面有两个通气孔,演奏时发出舒缓的音调,诵诗时一人领唱数人应和),“简易”和“平淡”中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意蕴——内容护礼,形式用朴,音调守静,道具(朱弦而疏越之瑟)辅仁,作用育信——有助于“中庸”“至德”之审美理想的实现,有助于“和为贵”之社会伦理的培育,有助于“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之伦理人格的成长,自然就被孔子赞颂为“尽善尽美”了。
孔子乐理的另一点指向乐的功用——使人最终成长为人。《论语·泰伯篇第八》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对人的成长极其重视。《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话都是谈怎样修身养性成人的,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句,则可看作这些话的总纲。孔子希望一个人的成长从读“诗”开始,从“诗”中感兴,从“诗”中感悟,从“诗”中获得人成长的种种养料,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然后,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将从“诗”中获得的“感兴”“感悟”纳入“礼”的正途,使人既有人的性情,又不至于陷入“个人主义”;同时,用“乐”来感化,使人最终从心底皈依于儒家的社会理想,具有“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伦理人格美。很显然,孔子的这种育人理想中,“乐”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没有“乐”的教育,是不能真正使人“成”人的教育。如果说“诗”教是激发感性的教育,“礼”教是引导理性的教育,那么“乐”教就是诱导自觉的教育。没有感性,人不具性情;没有理性,人不明事理;没有自觉,人不得自由。“诗”教与“礼”教的结合,使人发乎情止乎礼仪;“乐”教则使人将“礼”的外在束缚转化为内在自律,最终实现个人性情与社会伦理的协调一致,进入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人生境界——自由。
孔子的乐理,只是零散地记录在《论语》中。现存较早的较为系统地论述“乐”的文字是荀子的《乐论》。《乐论》针对墨子的 《非乐》 而发,阐述了乐的作用与特征。荀子的《乐论》 在阐述“乐”的作用时基本沿着孔子的乐理思想展开,但是更加强调“乐”的社会伦理意义。他说:“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在荀子这里,尽管也承认“乐”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但“乐”成了“中和”的总纲,与“礼”一起成了“管乎人心”的重要手段,成了君王使“天下之大齐”的重要工具。至此,“乐”更多地被儒家引向了治理天下的政治工具这一方面。
儒家最系统地阐述乐理的文字是荀子之后的《乐记》。《乐记》原有二十三篇和二十四篇两种传本,其中十一篇先后收入《礼记》(列第十九篇)和《史记·乐书》,保存至今。《乐记》十一篇,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包括抄录荀子的《乐论》700多字),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下列重要观点:
心物感应——音乐是人心感物而生。所以《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天地之和——音乐是人心感应到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而创制的。所以《乐论篇》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大乐必易——完美的乐一定平易。所以《乐论篇》说:“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以治心——乐可修炼品性。所以《乐化篇》说:“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体察乐来修炼品性,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的心就会随之产生。产生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的心就会快乐,快乐就会身心安宁,身心安宁就会长寿,长寿就会进入广阔无边的天的境界,进入广阔无边的天的境界就会进入无所不通的神的境界。如果能进入广阔无边的天的境界,虽不说话却能获得人们的信任;如果进入无所不通的神的境界,虽不愠怒却有威严。
乐善民心——乐可使民心向善。所以《乐象篇》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乐通伦理——乐表现社会伦理。所以《乐言篇》说:“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
移风易俗——乐可以改变社会风气。所以《乐象篇》说:“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
这些观点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中和”、“成德”等重要思想,对后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乐记》的贡献还有许多,如确定了“乐”的概念(《乐本篇》说“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清理了“音”与“心”、“物”的关系(《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揭示了“声歌各有宜”的真理(《师乙篇》说“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当然,《乐记》也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批判分析的。
首先,《乐记》顺着荀子《乐论》的方向,将“乐”更加明确而全面地改造成了儒家治理天下的政治工具,几乎将“乐”变成了政治的附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乐本篇》)“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本篇》)“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乐化篇》)“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化篇》)像这一类的言论在《乐记》中比比皆是。其实,荀子的《乐论》将“乐”的功用定为“管乎人心”,使“天下之大齐”,就离孔子将“乐”的功用(“成于乐”)归为实现个人性情与社会伦理的协调一致,进入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的最高人生境界已有相当的距离了。而《乐记》又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大大向前迈了一步,所以《乐记》整体上关涉“乐”的本质特征的论述远少于关涉“乐”的社会伦理意义的论述,或者说是关涉“乐”的独特审美特征的论述远少于关涉“乐”具有的社会政治意义的论述。
其次,《乐记》重德轻艺、以“善”(内容)制“美”(形式)的倾向非常明显。孔子对郑卫之音的否定本身就有重“善”轻“美”的倾向。《乐记》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倾向,所以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情篇》)。所以,《乐记》绝大多数篇幅都在谈“乐”之“善”,或者说在谈怎样的“乐”是“善”的,却很少谈及“乐”之“美”。
再次,《乐记》有将“乐”神圣化、神异化、神秘化的倾向。“唯君子为能知乐。”(《乐本篇》)“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乐论篇》)“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乐论篇》)“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乐礼篇》)“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乐情篇》)《乐记》中类似的说法还有不少。其实,孔子的乐理是很现实、很人性的,一点也不玄乎的;荀子的乐理也是在天地之间,尽管更多地关涉“乐”的社会政治意义,但还是人性的。而《乐记》的人性越来越少,神性越来越浓。
当历史行进到魏晋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对儒家的乐理表达了他的不满,写出了那篇照耀千古的《声无哀乐论》,对儒家乐理的主要观点进行驳难,阐述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观。
嵇康是魏晋名士,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交游,世称“竹林七贤”。受老庄影响极深,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主要内容为“三纲”、“五常”),思想独立,有着人性的高度觉醒,又生性桀骜,有着“一世不可余,余亦不可一世”的反抗精神。《世说新语·雅量篇》说他“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所以四十岁时为司马昭所杀。《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体现他反抗精神的名篇;《声无哀乐论》也可以看作他“越名教”的表现,看作他“任自然”的探求,看作他人性觉醒后对音乐独立性的追求,更可以看作他思想独立的旗帜。
《声无哀乐论》以主客驳难的方式展开,主要阐述“声无哀乐”的观点。
儒家认为音乐源于人心,作用于人心,所以说“‘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嵇康不满于儒家将音乐政治化、神秘化甚至神异化,于是从他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出发,提出了与儒家针锋相对的观点——“声无哀乐”。
嵇康认为,音乐是“天地合德”的自然存在,犹如气味自然存在一样,不会因为人心中的哀乐而发生变化;音乐可以调节人内心的哀乐,但本身不具有哀乐的特征,就像玉帛可以用于礼教,但本身不是礼教一样;同一种音乐在不同的人心中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同一种情感可以用不同的音乐来表达,可见音乐无常,所以没有不变的哀乐。
为什么音乐又是“感人之最深者”?因为人的内心先有哀乐积蓄,而人又有表达哀乐的欲求,所以遇到某种与心内哀乐相契的音乐的拨动,哀乐之情就会自然地流露。
是什么样的音乐与人的内心相契呢?嵇康认为是“和”的音乐:“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其所觉悟,唯哀而已。”
也正因为“和”,所以音乐使人“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
那么嵇康的音乐观是否有理?他能否推翻儒家的音乐观?嵇康的音乐理论对人们认识音乐又有怎样的价值?本书节选了《声无哀乐论》中主客驳难的前几个回合,结合这些问题逐一做了分析,敬请读者关注。这里就不赘述了。
由于我们的浅陋,本书的错谬一定不少,敬请方家指教。
黄荣华
2012年2月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品质不错(480+)
- 中评多(433+)
- 服务好(102+)
- 全格式(395+)
- epub(99+)
- 强烈推荐(257+)
- 一般般(200+)
下载评价
- 网友 敖***菡: ( 2025-01-07 11:56:50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国***舒: ( 2024-12-30 10:34:06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堵***洁: ( 2025-01-12 11:56:16 )
好用,支持
- 网友 寿***芳: ( 2025-01-15 16:39:00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车***波: ( 2025-01-09 02:03:56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索***宸: ( 2025-01-18 09:20:37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邱***洋: ( 2025-01-15 10:19:04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孔***旋: ( 2025-01-01 04:03:25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濮***彤: ( 2025-01-16 22:53:03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康***溪: ( 2024-12-30 12:54:45 )
强烈推荐!!!
- 网友 马***偲: ( 2025-01-04 13:10:44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步***青: ( 2025-01-03 07:07:40 )
。。。。。好
- 网友 师***怡: ( 2024-12-21 23:26:50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菱***兰: ( 2025-01-08 13:00:26 )
特好。有好多书
喜欢"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成于乐·《乐记》《声无哀乐论》选读"的人也看了
心理咨询实操技能训练手册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阿Q正传鲁迅作品名著散文集包含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故乡社戏弟兄孤独者等经典小说集青少年初高中生的现代名著五六七年级课外书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2023秋 万唯小白鸥情境题提思维 三年级上册 语文 人教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哆啦A梦:第34卷 (日)藤子·F·不二雄 著,碧日 译 吉林美术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新东方 剑桥少儿英语考试辅导练习1级 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备考用书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 一本中考训练方案数学 2024中考总复习 一本初中七八九年级数学基础知识总复习专项训练789年级中考数学历年真题训练人教版全国通用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 人参养生大全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 农产品经纪人初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组织编写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 黑兔子·白兔子3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 Swimsuit (International)(ISBN=9780446566490) 英文原版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 商品堆码与理货技术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 中俄文学互译出版项目·俄罗斯文库:叶尼塞,放手吧!(俄)米哈伊尔塔尔科夫斯基 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频考题2001道(2022全新升级公安院校统一招警考试用书)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 9787510120732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 楚辞--(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下载 pdf 2025 网盘 epub 在线 mobi 免费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7分